人民日报:少开会、开短会,从重会场到更重现场的“会风”之变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会风不少地方出台规定,人民日报进一步严控会议数量、少开压缩会议时长,开会场让广大党员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干实事上。短会到更一场会议怎么开?从重场本报记者到一线采访,看会议新风如何带来务实效果。重现之变

少开会,会风多下基层

人民日报:少开会、开短会,从重会场到更重现场的“会风”之变

周二上午10点,人民日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集镇建设办公室主任黄欣拿上笔记本,少开快步走出办公室,开会场直奔扁石村。短会到更这几年,从重场“无会日”的重现之变周二成了黄欣每周跑现场的固定时间。

人民日报:少开会、开短会,从重会场到更重现场的“会风”之变

“暑期用电量激增,会风不能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扩容的事得抓紧跟进。”这些天,黄欣接到当地村民反馈,随着用电量增加,线路扩容改造迫在眉睫,趁着不开会,他快马加鞭赶赴现场。

人民日报:少开会、开短会,从重会场到更重现场的“会风”之变

叫上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溪口供电所所长屠安卿,两人边走街串巷现场考察,边讨论着实施方案。“老屠,这次改造顺便留足空间。”黄欣指着规划图说,“民宿要发展,农业大棚要用电,充电桩也得提前布局……”

这些考虑都是黄欣利用不开会的时间跑现场跑出来的,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各种需求:张婶家想开农家乐,需要增容;王叔的鱼塘想装增氧泵,得拉专线;村里路灯要升级成太阳能的……“以前会上讨论的都是‘大概’,到了现场看到的才是‘具体’。”黄欣说。

黄欣的工作方法让屠安卿深感认同:“把开会的时间、精力拿出来多跑一线,只有人到了现场,才能更好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对此,黄欣坦言:“以前不是不想跑现场,但要么有各种会议,要么被琐事缠身,很难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如今情况不同,大家推开门、迈开腿,会场被搬到了问题现场。

衢州市早在2018年就创新推出“周二无会日”,随后该探索在全省范围推广。如今,精简会议、深入一线在浙江各地蔚然成风。

衢州市委副秘书长金鸣表示,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党政机关更加严格精简会议。为会议“瘦身”,就是要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去基层,切切实实地帮群众解决问题。

以衢州市为例,从数量上看,各类会议数量减少了近两成;从时间上看,干部每周有一半以上时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把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是这个探索最重要的价值。”金鸣说。

开短会,话风务实

“会议多”牵扯了基层大量精力。不久前,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的一场短会,让当地干部轻松不少。

上午9点前,杨垱镇的会议室布置完成,十分简洁。“现在布置会场,不再需要摆放花草、背景板等,几分钟就能办好,简单多了。”杨垱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杨彬说,“不必要的形式少了,也能节省不少经费。”

9点,会议开始了。杨垱镇党委书记廖志刚第一个发言:“今天的会,是将平安稳定大会、防溺水工作推进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调度会、征兵工作会等4个会合在一起开。关于平安稳定工作,原本安排12个单位发言,今天只选取几个重点单位,每个人只说重点内容,发言不超过3分钟。”

杨垱镇中心社区党支部书记赵伟第一个发言汇报。下一个要汇报的镇市场监管所负责人周锋早已拿起了笔,在面前的汇报材料上快速划出重点内容。3分钟时间一到,正在结尾的赵伟被廖志刚打断:“时间到了,还没说完的内容不讲了,把材料留下来。”

“今年,这样的发言我们都习惯了。”杨垱镇宣传委员邱朝露介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镇里的会风改善了不少,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识:少啰嗦,话风务实。

10点,会议全部结束。邱朝露告诉记者,此前镇里开这样的会少说要3个小时。“现在会议直截了当,省时省力,大家就能有更多心思放在具体工作上。”说话间,参会的干部们早已离开会场,各自落实去了。

减频率,提高效能

上午9点,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的会议室门口,乌兰陶勒盖镇副镇长韩进普和农牧局的专家一起,同村里的几名干部开了次短会。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毛乌素沙地中部,嘎查村位置较为分散,最远的嘎查村距离近百里,以往要召集村党支部书记们开场会,是个大工程。这次,会议直接开在了嘎查村里,会议的主题是承接上级农牧部门产业帮扶项目。

“这次全镇获得了80个养殖棚圈建设的项目指标,我们嘎查得到了其中10个指标,今天要确定到具体的牧户。”巴音希利嘎查党支部书记傲特根吉日嘎拉说,“前几年,一有项目就跑镇里开会,每次开会加上往返路程就要大半天,很耗时。”

在乌兰陶勒盖镇,过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平均每月参加镇级会议8场。为让会议开得更高效,乌兰陶勒盖镇实施“三必须”会议制度,即必须明确会议议程、必须明确解决方案、必须明确参会人员,将月调度会议由8场压减至3场。

“前期结合项目情况,我们做了充分调研。”韩进普说,“根据养殖规模的不同设计了两种棚圈的类型,现将符合条件的农牧户名单给你们。等会儿商量好了,就去牧户家里实地看看,下午就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了。”

接过名单,傲特根吉日嘎拉说:“要是放在前几年,我们至少得去镇里开3场会,从研究到动工,前后至少得半个月。”一边说着,他一边展开了村里的地图,相关牧户的具体位置、牲畜数量、棚圈类型等信息标得详细。众人围过来,逐家逐户讨论。

“好,那就这么定了。咱们挨家走一走,把好消息告诉大家。”讨论结束,韩进普拿出手机一看,刚过10点,“根据我们的统计测算,这次项目实施后,可以有效提升羔羊成活率和精细饲养水平,将带动相关牧民增收近40%。”

韩进普介绍,实行“三必须”会议制度以来,当地把功夫下在会前、会外、会后,各类会议效率大幅提升,村干部们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了解基层情况、争取更多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乌兰陶勒盖镇的变化是鄂尔多斯市会议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鄂尔多斯市严格执行会议管理办法,加强对全市性一类、二类会议会前审批。坚持能不开的会尽可能不开,能召开视频会议的不召开集中现场会,已经开到基层的会议不再层层召开。”鄂尔多斯市委办工作人员段振刚介绍,在保证会议质效的前提下,尽量采取合并等方式减少会议数量,严控会议规模和参会范围,避免各级各部门负责人频繁参会。

版权声明:如非注明,此文章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屐齿之折网

本文链接地址: http://main.ex-pkg.cn/news/31f059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