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珠海|一桥连三地 天堑变通途——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见证大湾区融合加速度


700多年前,电影地天电影度面对茫茫伶仃洋,珠海证文天祥曾喟叹:“惶恐滩头说惶恐,桥连堑变桥零丁洋里叹零丁。通途”如今,纪录加速从港珠澳大桥西侧的港珠珠海情侣路眺望,横跨伶仃洋的湾区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融合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电影地天电影度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证引领地”的建设目标迈进。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桥连堑变桥以国际视角多维度、通途宽视野、纪录加速全景式再现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港珠讲述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湾区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奋斗的故事,展现了珠海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步伐,也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速的进程。

创新高地:

“超级工程”破解世界难题

“2009年,中国南方,胸怀壮志的中国工程师,在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开启了一段梦幻之旅。仅仅9年时间,他们在海天之间托举起一个人类奇迹——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便展示了港珠澳大桥的雄伟壮丽,也道出了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建造之不易。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桥梁、人工岛和海底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自主创新时代强音的生动写照。

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重中之重,全长5664米,由33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实现了世界深埋沉管技术的突破。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就是在珠海牛头岛上建造完成了33节8万吨沉管的预制,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工厂法沉管预制工程。

后来,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又被打造成智慧工厂,肩负起另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部分海底钢壳沉管的混凝土浇筑任务。2024年,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再次迎来为深圳地铁工程预制装配式车站构件和隧道管片的新任务。

9年的建设,3000多个日日夜夜,潮起潮落、寒来暑往,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在伶仃洋上造桥,在大海深处“穿针”,构筑起这一世界级跨海通道。如今,他们中一些人仍在珠海这片热土上发挥聪明才智,担当“用好管好大桥”的新使命。

融合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心相连

今年“五一”假期,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货车达12.34万车次,同比增长44.4%。其中客车11.69万车次,同比增长47.43%;货车0.65万车次,同比增长5.36%。在此之前,2025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8.9%,刷新口岸自开通以来一年内客流破千万人次的最快纪录。

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正以“流动的大湾区”之姿,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加速度。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开通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日益成为大湾区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大动脉”。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出入境车流快速上升,周末、节假日甚至出现堵车现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纽带”,港珠澳大桥不仅以“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制度创新促进三地人员高效往来,更以“黄金通道”功能促融区域经贸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1万亿元。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达2329亿元,同比增长11.3%;货物收发地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近100万个包裹经大桥出口。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剧照

从跨境学童的便捷求学,到物流企业“当日达”的高效运转;从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热潮,到内地游客“一小时跨境游”的便利……港珠澳大桥呈现人、车、货“三向齐增”良好态势,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提速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今年清明节期间,香港市民黄先生一家经大桥自驾到中山祭祖,全程仅用1.5小时。他说:“通关快、路途近,真正感受到大湾区的便利。”

如今,港珠澳大桥日均车流超1.5万辆次,车流如织的盛况映照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蓬勃活力。从“世纪工程”到“经济引擎”,港珠澳大桥正不断书写“一国两制”框架下大湾区“民心相连、经贸融通”的新篇章。

本文地址:http://main.ex-pkg.cn/news/3f989989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目已做标记*